“3、2、1……开门!63秒!”
徐工掐着秒表,按捺着内心的激动,门打开的那一刻,他忍不住热泪盈眶。眼前仍旧是熟悉的、日夜守护的核电站工地,但他仅用1分钟就能来到60多米高的核岛穹顶,还是头一回。
徐工是太平岭核电项目现场的核岛二队的副队长,2019年调入项目时,核电站还是一张蓝图,现场还未出正负零。5年来,从FCD(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到反应堆厂房钢衬里穹顶吊装,核电站见证了他在现场的奔波,他也见证了核电站的节节拔高。他学着塔吊司机,每天背着大水壶在高处作业,也学着他们再渴也不能多喝水,毕竟“下楼”一趟可要耽误一个钟。他曾幻想着有一天能坐“电梯”上班多好。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幻想在项目总工邓亮文心里可不只是幻想。
他们把幻想变成方案
2021年,时值我国首个生态核电示范项目——太平岭核电站1号机组穹顶吊装的重要时刻,也就是太平岭核电站首次“长高”到60米+的高空。项目技术团队就提出了液压顶升平桥和施工升降机建设方案,提出了坐着“电梯”建核电站的初步设想,10月开始三方线上讨论会,每周一次,收集相关资料,讨论可行性。
为了验证设想的可行性,2022年2月,正值建设高峰的太平岭核电项目和防城港核电项目同时抽调精兵强将,脱产入驻大亚湾核电基地,共同推进研发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设计优化,终于在2023年3月通过专家评审会,同月,该方案正式获得立项批准,至此研发工作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在后续的设计加工过程中,项目部每周组织专项讨论会议,持续优化设备结构设计,细化内部构造,使设备更加符合核电项目使用要求,经过多次讨论、优化更改后,最终完成定稿加工。
他们让方案更“安全”
解决了方案的定稿,周密审慎的技术团队并没有急于求成,他们必须确保方案万无一失。
为了使液压顶升平桥更加安全可靠,需要在核岛厂房外墙上设置附墙件。附墙安装高度为38米,但受核电站现场施工空间和施工条件限制,附墙件不能整体吊装。
“不能一次吊完,那就拆了吊。”“像积木一样,一块块吊到38米,再拼起来。”……经过多次讨论,技术团队决定将附墙件拆解后在高空进行拼装,采用附着施工形式。
同时,由于核电站面山靠海,团队必须充分考虑“台风”影响,采取有力措施:
·设备塔身标准节采用高强度、大尺寸型钢加工
·标准节之间连接件强度高,连接牢固
·设备基础尺寸大,抗倾覆能力强
·采用附墙连接厂房结构,进一步减少设备塔身晃动
这样做的优势在于结构新颖、安全可靠,整个液压顶升平桥能够抵抗17级台风。
他们让方案“动起来”了
2024年1月,经过外部专家的严格评审,液压顶升平桥和施工升降机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
这台专属于“华龙一号”的“电梯”动起来了,实现了1分钟左右将作业人员送到60多米高的核岛穹顶。至此,太平岭核电项目成功实现了自主研发设计的液压顶升平桥和施工升降机在1号核岛的顺利应用。这一创新举措在国内外核电建设领域中尚属首次。
液压顶升平桥的安装高度约为60米,配置了双笼施工升降机,每小时的运载能力达到480人次,平桥采取液压系统驱动,依靠液体介质的静压力,完成能量的积压、传递、放大,实现机械功能的轻巧化、科学化、最大化,具有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运行平稳、可控性好、使用维修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同时操作控制方便,可实现大范围的无级调速。
平桥内部还设置了楼梯踏步,可作为上下班高峰期备用通道和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通道。此外,液压顶升平桥还配备了上下两层平桥,能够同时通往反应堆厂房和周边厂房,随着结构施工高度的提升,液压顶升平桥可以进行动态调整,确保通往施工面的通道始终保持畅通无阻。
液压顶升平桥和施工升降机的成功研发以及在太平岭项目的顺利应用,打破了十几年来传统的人员通道设置形式,改变了核岛厂房施工人员通行效率低下的局面。充分体现了科技研发对施工工效的提升效果,不仅提高了太平岭核电人员通行效率,也为其他核电项目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共同推动核电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坐电梯吗?核电站专有的那种!快来和徐工一起坐着电梯去建核电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