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落下,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1号机组核岛外穹顶浇筑顺利完成,这标志着国家首座生态核电建设示范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项目——太平岭核电1号机组主体结构全面完工,为后续运营投产奠定了基础。太平岭核电整体规划建设6台“华龙一号”机组,中建二局施工内容包括一期1、2号机组核岛土建施工和钢衬里施工任务。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超过500亿千瓦时,可等效减少标煤消耗超15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120万吨,环保效益相当于种植了近11.3万公顷森林。
质量过硬 打造华龙一号“金钟罩”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拥有一个显著特点——使用大容积双层安全壳实现功能分离,内壳主要作用是抵御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下内部产生的高温高压,外壳主要作用是抵御包括飞机撞击在内的各种外部灾害,保护内壳及其内部结构不受影响。
太平岭核电1号机组外安全壳分为筒体结构、外挂水箱和半球形穹顶结构三部分,本次浇筑为半球形穹顶结构封顶,其半径36米、壁厚1.5米、高约11米,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机组安全性和密封性。外穹顶作为外壳的重要组成,自身物项繁多,钢筋布置密集,施工逻辑紧密复杂。因此,外穹顶浇筑不仅是核岛混凝土施工的重要一环,也是核岛土建施工重要的里程碑节点。
为确保外穹顶钢构主体满足浇筑条件,全力保障核安全,项目全力推进核级焊工班、无损检测班等核电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强化培养机制。项目无损检测严格设置四道流程,至今共完成的焊缝检验累计57920米,一次验收合格率为92.20%,经多次检查验证,无一张漏评、错评。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项目核级焊工班、无损检测班双双获得“广东省工人先锋号”。项目核级焊工田云龙在项目建设实践中提升自我、表现突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技术创新 智慧建造赋能高质效 锚定“国家优质工程、国际标杆工程、生态示范工程”的高质量建设目标,太平岭核电项目始终坚持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着力提升机组安全性、经济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国内首个全过程应用BIM技术的核电项目,结合“华龙一号”工程施工特性,项目总结出适合“华龙一号”核岛施工的技术路线。借助BIM技术首创钢衬里模块化吊装工艺,项目采用车间预制、现场拼装焊接、整体吊装的方式进行施工,替代行业惯用的现场分块安装、焊接,加快了钢衬里施工进度,一举缩短了关键施工路径工期一个半月,获得国家专利3项。同时钢衬里模块化吊装技术也是全国核电领域的首次研发运用,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成为后续核电施工的借鉴。穹顶吊装阶段同样借助BIM等智能核电建造技术,动态模拟穹顶吊装过程,使得下口内直径45米、高度约13米、重量达225吨、面积相当于4个标准篮球场的穹顶一次性吊装成功。
此外,在1号机组外穹顶浇筑过程中,外穹顶外侧模板还采用了铝合金材质定型模板,这在全国在建核电中尚属首次。中建二局1号核电党员攻坚队负责人邓亮文介绍,相较于传统木模,铝模的质量较为轻便,便于现场安装,有利于现场施工优化;同时,外安全壳模板体系还设置内外双层模板,通过钢穹顶免拆模板的技术应用,显著节省了内侧拆模时间,有效减少了现场施工量。 生态示范 绿色领跑争当“核”先锋 当前,太平岭核电工程建设稳步推进,1号机组正处在热态功能试验前的关键阶段,按计划将于年内装料并网。2号机组正处于安装上量高峰,一期工程两台机组预计将于2025年陆续投产发电。“华龙一号”单台机组每年将为大湾区提供清洁电力近100亿度,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大湾区提供清洁电力,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中建二局自1987年参与我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以来,共参与12座35台核电机组的建设任务,占据我国核电施工领域的半壁江山。三十多年来,核电建造技术、管理模式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建二局发挥超越精神,攻坚克难,夯实核电建设的“硬基础” ,勇当核电建设领域的“排头兵”,逐步具备核电批量化建设实力,以“华龙一号”自主品牌的火热实践,“建证”国家核电事业蓬勃发展。
|